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2-14
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真抓實干、進一步奮力追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導讀
“做我們這行,就是要‘咬’住最先進的技術不放。再難,也要學會它。”做了38年印刷業的蘇興勝雖然沉默寡言,回憶往昔卻感慨良多。
從1949年寧夏第一個印刷廠誕生至今,寧夏印刷業經歷了“鉛與火”,走向“光與電”,如今探索新格局,開啟印刷新技術的新歷程。
現代印刷產業是新聞出版產業的主要支柱產業,同時也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寧夏幾代印刷人用勤勞和汗水,從實踐中積累總結出一整套保證報刊安全出版和不斷提高印刷質量的經驗。
工人們進行鉛字排版。資料圖片
工人在操作圓盤印刷機。資料圖片
穿越“鉛與火”
1949年,伴隨著《寧夏日報》第一次創刊成立,解放后寧夏第一個印刷廠誕生,名為“寧夏日報印刷廠”,廠址在寧夏日報辦公樓后的大院內,是一排低矮的平房。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印刷業技術落后,處于偏遠地區的寧夏更是如此。寧夏日報印刷廠在30年的時間里,一直沿用著傳統的生產工藝。當時的印刷工人,顛倒作息不說,活兒又臟又苦,別想穿身干凈衣裳。
每晚8時左右,印刷工人們陸續來上夜班,在昏暗的廠房里、震耳欲聾的機器旁,日復一日操作著單調繁雜的工作。刺鼻的鉛味,讓新進廠的小伙子們難以忍受。
“每天晚上,四五十名揀字員排排站,手臂上下飛舞,撿字聲此起彼伏,場面頗為壯觀。”6月28日,原寧夏日報印刷廠廠長蘇興勝回憶,“在只能容下一個人轉身的鉛字圍成的半圓里,揀字工一邊看手稿,一邊兩臂翻飛,迅速從2000多個常用漢安庫中抽找正確的漢字,再從正確的漢字中找到所需的字體和字號,要通過排字、壓形、鑄版、印刷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印刷版。”
一字分明值萬金。很多排字工人,一生的工作就是從鉛字庫中揀字,有人因此患上了職業病。印刷廠的規模在幾十年中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樣辛苦的勞作,工作效率卻不容樂觀:一篇千字左右的稿件,最熟練的工人也要不停手地找上一個多小時。
如何突圍“幾十人圍在一起累得要命卻不好出活兒”的困境?如何改變落后的工作狀態?老印刷人在苦苦思考與追尋。
當時沒有衛星,靠電波傳輸、接收照片。遇到重大會議、節日時,印刷工人們就更緊張了。因為電波不穩定,圖片傳輸質量不好,需要從收到的20多張大幅照片里挑選出一張最好的,再根據原照精心修改,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將大幅照片制成印刷版。“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候,尹治生等老師傅,很早就來到車間,聚精會神地修照片,他們專注的表情,永遠印刻在我的記憶里。”蘇興勝回憶道。
除了考驗眼力和體力練就火眼金睛,也考驗“智力”和“能力”。以把攝影記者拍好的照片放到報紙上來說,要把洗出來的照片翻拍出來,通過一系列技術處理,最終印到報紙上。看似簡單的翻拍,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處理好,要運用光學、化學等諸多知識。不好好琢磨、認真研究和思考,很難搞定。
由于印刷技術所限,當時報紙上出現的照片,有時會模糊不清。記者辛辛苦苦拍到的照片,印刷出來卻辨不清面目,原版照片和上報照片之間天然的紐帶不知被什么切斷了。印刷工人們反復查書找辦法,一次次實驗、一次次革新,呈現在報紙上的照片有了明顯的變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一的出路,要掙脫“原始”生產方式的桎梏,要有技術革新,要有好的設備,要從“刀耕火種”的傳統泥沼中走出一條新路來。
在機房內進行文字錄入。資料圖片
寧夏報業傳媒印刷集團有限公司報刊印務分公司輪印生產中心,承擔著自治區90%的報業旗下各類報紙、全區各市代印報以及中央各個代印報每天的印刷出版任務。記者黨碩攝
走向“光與電”
1988年,寧夏日報印刷廠引進當時在全國較為先進的電腦排版技術。隨之開啟了計算機技術應用的第一次技術改革。
在當時,電腦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新鮮事物。為了盡快把新技術運用到實踐中,有經驗的老印刷工人帶領年輕人,利用白天休息時間學習電腦排版,為了避免意外,晚上則繼續按老辦法出報。幾個星期下來,大家都瘦了一圈,而收到的回報卻很豐厚:電腦排版可以進行實際操作了。
“第一次運用電腦排版的那個晚上,大家非常興奮,但為了保險起見,當天晚上出了兩份樣子——電腦排版和手工排版同時出版。”時至今日,蘇興勝對那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記憶猶新。
傳統和現代并存的局面持續了一個月,對發行時間要求相對寬松的周報開始全部采用電腦排版。
1990年,手工排版正式被封存到寧夏日報印刷廠的歷史檔案中。
手工排版熟練工,最快一小時只有1600字,電腦最快一分鐘出200字。第一次技術革新,解放了生產力,成效立竿見影。
這個過程卻并不那么容易。印刷業貴在實踐,很多工藝不動手就不會明白個中奧秘。以前的制版技術和新的技術不一樣,一開始,大家有點摸不著門道。
這次的技術改革印制畫冊印刷廠,要完成報紙從鉛印到膠印的轉化。“當時,印刷廠車間的年輕人和老師傅一起學習運用新的印刷設備。”蘇興勝回憶說,同事們最緊張的事情莫過于曬版,做一張報紙經常需要用50多張版,生怕出現掉字、缺圖,“報紙開天窗,可是不得了的大事!”
工夫不負有心人,大伙兒一起討論、分析、學習,在一次次的實際操作中,一個個難題被解決。
1990年,蘇興勝接任寧夏日報印刷廠廠長,著力推動技術更新。硬件改觀了,軟件也得跟上,提高人員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印刷設備屬于精密儀器,牽到物、電、光、水、氣及化學等多方面知識,一個環節的疏漏,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印刷過程。通過對員工的系統培訓與實際操作,幾年中,涌現出一大批業務精、肯吃苦的技術能手,員工整體素質全面提升。
經過一次次技術革新和人員培訓,寧夏日報社印刷廠進入發展快車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愈戰愈勇。1992年,引進除報紙之外的教材、書刊等印刷業務,到2000年,壟斷寧夏所有報紙印刷業力,報紙之外全區市場上其他印刷業務的兩成被寧夏日報印刷廠收入囊中;1995年,第一張彩色印刷的《寧夏日報》面世;2000年后,合并“振興印刷廠”,經濟效益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
寧夏日報印刷廠于2003年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成立了寧夏捷報印業有限公司,依托技術力量和裝備水平的優勢,成為自治區印刷業的龍頭企業,業績節節攀升。
工人認真比對印刷的報紙,及時通過電腦進行調色。記者黨碩攝
工人操作海德堡印刷機印刷教科書。記者黨碩攝
探索“新格局”
6月28日,記者走進位于自治區印刷廣告物流產業園區的寧夏報業傳媒印刷集團有限公司。在平印車間,年輕的印刷工人張杰通過“色彩管理閉環系統”查看正在印刷的雜志的相關指數。“電腦可以自動進行色彩如參數設置,更準確、顏色更亮麗。過去這些完全得靠手工操作,我們可比老師傅們幸福多了!”
平印車間主任鄭輝說,平印中心承接商務印刷任務,先進的生產設備大大提高了印刷品的質量。裝訂加工擁有全自動化聯動裝訂生產線等大型裝訂設備,從根本上解決了裝訂的質量和精度問題。
寧夏報業傳媒印刷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定點書刊印刷企業”,2004年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成為印刷行業的“金字招牌”。公司擁有現代化大型印刷設備百余臺(組)、高素質的印刷員工隊伍,目前承印《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環球時報》《參考消息》等國家級、省級報紙20多種,全年報紙印刷總印張2.2億。
印前中心主要負責印刷前期的制版工作,完成解析文件、色彩管理、預檢、拼版、輸出CTP等工序。記者看到這里引進的四套輸出軟件和輸出設備,可輸出的版材品種和規格多達50多種。
輪印中心是一個具有印刷彩色、黑白報紙,書刊雜志等能力綜合的印刷生產車間。車間配備了高速輪轉印刷設備,可承印多紙路、各種規格的報紙,按照每組設備的配置,6條生產線每小時可以完成15萬份報紙。
公司依托技術力量和設備優勢,聚集大量優秀平面與3D設計制作技術人才,長期穩定印制各類期刊、畫冊、圖書千余種,服務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百余家,并通過對企業的“特色定位”制定商務印刷套餐而受到企業歡迎。
“2016年2月,公司成立捷報數碼快印分公司,開展專業的圖文印刷、圖文輸出、圖文作裝幀,為各類相關行業提供高品質服務,硬件設備在行業中保持領先水平,更注重服務軟件的品質提升和服務品種的拓展。”寧夏報業傳媒印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朝陽說。
目前印前、印中、印后的配套設備,完整的加工產業鏈已經具備門類齊全的加工能力。從雙面彩色報紙、高檔畫冊、書刊、雜志、精裝書到信封、手提袋、招貼畫、商標、不干膠、聯單等都能提供完善的服務。
同時,公司實施綠色環保印刷體系建設,在取得綠色環保印刷企業和印刷產品的認證的基礎上,推進印刷行業綠色環保印刷。堅持ISO9001質量認證標準,加強對印刷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完善內部印刷產品監督管理方法和程序,加大質量檢查力度,提升印刷產品質量,打響品牌戰,提升了市場影響力。
“隨著文化產業的轉型和印刷產業園的建設,公司積極整合資源、創新機制,不斷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和規模化發展,力爭把公司建成寧夏地區生產規模最大、設備裝備最優、管理水平最高、效益最好的企業。”寧夏報業傳媒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奇說印制畫冊印刷廠,公司通過細分市場,探索定制化服務,滿足市場及客戶需求。
作為寧夏印刷行業為數不多的“國”字號傳統企業,寧夏報業集團印刷深度融入文化產業發展進程,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做大做強,是擺在新一代“印刷人”面前的現實課題。(記者 張慈麗)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