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5-17
近代中國第一本介紹西方繪畫技法的書是哪本?最早的美術學校的教材為何?最早的圖畫手工科教材是什么?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文脈大展”9月29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展覽以170年前創立的土山灣畫館為起點,探索其文脈淵源與傳承所致,尤其以1912年創立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為代表,講述上海作為“新興藝術策源地”的文化生態,以及如何滋養并影響著中國近現代的美術教育演變與發展。
展覽現場,以300余本文獻梳理土山灣畫館以來,藝術教育的文脈。
2022年,正逢土山灣畫館創立170周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建校110周年,上海大學美術科創立100周年。劉海粟美術館全館呈現“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文脈大展”,此次展覽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劉海粟美術館聯合舉辦,通過“百家爭流——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文獻展”“百川溯源——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10周年紀念展”“百年風云——上海大學美術科100周年紀念展”三個專題,展出包括劉海粟、林風眠、潘天壽、朱屺瞻、吳大羽、汪亞塵等藝術家的作品和各類文獻,展示了中西方藝術的碰撞融合。
展覽現場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在今天的開幕現場表示:三個篇章串起了藝術教育的百年發展,也鼓舞了當下。昨天(9月28日)《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主校區項目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將讓美院發展再加速,歷史形成的合力,更讓我們了解“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展覽現場
相比2019年初夏舉辦的“新興藝術的策源地——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李超(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策展人之一)認為,兩展最大的變化是范圍的擴大,2019年的展覽立足海派美術教育,而此次展覽則涉及江南、嶺南、京津、閩臺、西部等地區,試圖從“國家記憶”層面講述現代美術教育在新文化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上海在近現代中國美術教育中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展覽展出的文獻,其中涉及多個“第一”。
土山灣畫館為始,以文獻還原歷史原貌
上海土山灣畫館被譽為“中西文化交流根據地”“中國西洋畫之搖籃”。展覽由土山灣畫館開啟,展墻上陳列著康有為、梁啟超、胡適等人的書法也預示著啟蒙。
土山灣孤兒院建于1864年,為解決孤兒未來生計,1872年開設的土山灣畫館,畫館最初設有圖畫間和雕刻間,圖畫間從歐洲引進了西洋繪畫藝術,有鉛筆畫、水彩畫、木炭畫、油畫等。雕塑間包括塑像、木雕、木刻等西洋雕塑藝術。畫館最初以孤兒為招收對象,也招收其他社會學員,他們成為了接受西方美術教育的首批中國學生。在客觀上,土山灣畫館是中國最早的正規西方美術教育機構,翻開了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開創了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先河。
展覽現場,土山灣畫館部分。
展覽中帶著一個半多世紀風塵的文獻,將觀眾帶到了歷史情境之中。《透視學撮要》、《繪事淺說》、《徐匯記略》、《新史像解》等陳列展柜中,無聲地講述著土山灣畫館的歷史。雖然最初在土山灣畫館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多以外國傳教士為主,但展出的文獻可以看出當時教育中西并重的風格,其中一封法文信件,提及了一本中文書籍的翻譯事宜,另有一本字帖則是教導孩子中文的書寫。
土山灣畫館留存下的法文信件和中文字帖。
在土山灣畫館早期學生接受西畫教育后,曾組織了“加西畫室”,他們不僅創作繪畫作品,同時亦教授西洋美術理論和技法。這些人中推廣西畫最力者有徐詠清、張聿光、丁悚等人。受教于土山灣畫館的周湘是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他于1908年創辦了布景畫傳習所,烏始光、劉海粟、丁悚、陳抱一等皆為布景畫傳習所學生。徐詠清也曾獨自在上海四馬路開設了一間水彩畫館,在接受商業訂作的同時,亦吸引了大批青年來學。“如此再師徒相傳,土山灣的西畫技法遂為更多的人所掌握” 。正是這批西畫教育先行者的啟蒙作用,為20世紀初近代正規的專門美術院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徐詠清等編繪的《水彩風景寫生法》
對于當時藝術教育先行者的實踐,文獻也成為一種記錄。展覽中,清光緒六年申江清心書院所刊山英居士《論畫淺說》(線裝本),是傳播西畫普及教本的生動例證。這本書以白話文系統介紹透視學、色彩學、構圖法及素描、寫生等西方繪畫技法。
海上山英居士《論畫淺說》線裝本,1880年。近代中國第一本介紹西方繪畫技法的書。
《論畫淺說》內有大量圖版。
周湘于1905年編寫的《最新袖珍油畫訣》、《最新袖珍水彩畫訣》,體現了“最早辦美術學校”的先賢志士,在近代畫法傳習模式方面,對于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化建設的最初探索之力。
周湘《最新油畫訣》, 袖珍西洋畫訣第二編,圖畫專門學校造畫局總發行,1915年5月初版;周湘《最新水彩畫訣》 袖珍西洋畫訣第一編,圖畫專門學校造畫局總發行,1915年
1906年,李瑞清以日本高等師范學校為建制藍本,在兩江師范學堂設立圖畫手工課,成為影響全國美術教育的重要事件。它有別于具有宗教性質的土山灣畫館的技藝傳習模式,形成了一種融合東西方教育理念的新式圖畫教學模式,成為現代中國美術館教育的雛形。由兩江書局1911年(宣統三年)印行的《初等小學圖畫教科書》,江蘇陸軍水學堂于宣統三年五月十五日出版圖畫教習《圖畫學理法匯參》等,是近代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教學的早期重要見證。
上海圖畫美術學校(上海美專)的函授部特別講義,1919年。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美術教育中,函授制美術教育是值得關注的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形態。
1912年,上海圖畫美術院(1921年更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成立,更是開創了美術教育和美術革命的先河。上海美專是當時美術教育的一個縮影。在五四啟蒙運動的推動下,國立的“北平藝專”“杭州藝專”成為南北藝術院校的開拓者。
上為藝光社《花鳥畫集》 線裝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教材,約1927年發行。林風眠題書名:“花鳥畫集,林風眠題”
私立院校方面,包括上海和江南一帶的新華藝專、中華藝術大學、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上海大學美術科、昌明藝術專科學校、立達學園、蘇州美專等,各地的諸多美術教育機構均呈現出師資兼容,課程共享,靈活機制和多樣形態,展覽也呈現了諸多通用共存的油印版本的珍貴教材,涉及美術史、音樂史、美學概論、國學、文史通論、古典詩詞等內容,這些教材與相關山水、花鳥、篆刻、色彩等專業教材相得益彰構建出多元融合的藝術教育氛圍。
展覽現場,展出的教材包括了音樂、篆刻、美學、史論、竹編等。
展出的300余本文獻還涉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等美術學院等,順應院系調整布局的教材,以及1961年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美術教材編選工作和改革開放以來的高校教材。
同時,通過名人手記、名師名作詮釋中國現代美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展現了中國美術教育文脈之縮影。
展覽現場
上海美專,東渡日本與歐游帶來的變化
在中國美術教育文脈之中,上海美專是最為重要的組成。從1912年冬日,劉海粟、汪亞塵、烏始光賃定乍浦路8號、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后稱上海美專)為始、到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與他校合并。這所中國現代意義上最早且規模最大的私立美術學校,經歷了創校、拓展、完善和最終與其他學校合并改組的過程。它的發展歷程映射了早期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演變,圍繞它匯聚了許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和藝術事件。
1922年前的上海美專大門
美術館三樓展廳,以“百川溯源——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10周年紀念展”回溯上海美專的歷史。展覽呈現了上海美專男女同校、外出寫生、人體模特、創辦《美術》刊物,開辦美術展覽會等方面的探索和創舉。然而,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尤其提到了劉海粟第一次赴日學習考察,“展覽呈現了其來龍去脈,以及此訪對上海美專發展的重要影響。”靳文藝說。
劉海粟與美專學生在杭州旅行寫生途中。
自1912年創辦上海美術圖畫學校以來面臨的一系列困境,使其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只有與商業美術劃清界限,積極學習鄰國經驗、向學院美術轉型,學校才有出路。1919年4月,日本西洋畫家石井柏亭來滬并參觀上海美術圖畫學校,其后二人就日本即將開幕的“帝國美術院第一展覽會”的一番談話使得劉海粟“悠然神往”,更加堅定了赴日考察的決心。1919年10月13日,劉海粟與汪亞塵等一行五人赴日本考察,在東京和京都兩地參觀了日本以“帝展”為代表的各主要美術展覽會及美術學校,并拜訪了日本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藤島武二、石井柏亭、松本亦太郎等人。
展覽首次展出了館藏石井柏亭于1919年在上海期間的書法作品;右為滿谷國四郎油畫《人體》(1925)
歸國后,劉海粟先后在《日本之帝展》、《日本新美術的新印象》等文章著作中對此次考察的所見所得做了詳細的分析與總結,并對上海圖畫美術學校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引進東京美術學校的辦學模式,擴大學校規模,希望構建一所培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家的美術學校。其教學方法不再是傳統畫派中的師徒相傳,也不僅僅限于技巧的學習,而是建立在現代人文與科學教育之上,通過學習大師,表現自我的獨特個性。
劉海粟蘇州印刷畫冊,《日本新美術的新印象》,商務印書館出版,1921年
《日本新美術的新印象》書中照片。
當年12月,借鑒東京女子美術學校財團法人組織,上海圖畫美術學校成立了校董會,聘請蔡元培、梁啟超、沈恩孚、黃炎培等人為校董,從而大大增強了學校的經濟基礎和社會人脈,并借鑒東京美術學校的課程設置。
1927年,蔡元培致劉海粟函,談及為上海美專創作校歌、紀念冊題詞以及聯系上海美專旅行寫生隊借住文瀾閣事宜。
與此同時,學校開始頻繁改名,從上海美術學校到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再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每一次校名的變化,均代表了辦校理念和經營模式的調整。同時,在學校的正常教學之外,積極將日本現代化的學生社團及展覽會形式引入上海美專,使得上海美專真正成為培養現代藝術家的搖籃蘇州印刷畫冊,以及全面推動中國新美術運動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
上海美專西畫科教室
1927年,劉海粟再次東渡,在東京舉辦畫展,觀眾達數萬人次。從日本回國后,劉海粟受到啟發,向蔡元培提出了想要去歐洲學習的愿望,這一想法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劉海粟很感動,便寫了一封信給蔡元培:“屢蒙我公嘉惠提攜,竊以為生平大幸……感激之情,更非區區楮墨所可表于萬一……”也由此,開啟了1929年和1933年的兩次歐游。
劉海粟所繪賴魯阿兩件肖像。
賴魯阿用中文寫下了“氣韻生動”四字。
展覽中劉海粟所繪賴魯阿(法國文學家、巴黎大學教授)肖像講述了兩人的交往,1931年劉海粟首次歐游在巴黎辦展的展覽序言,便出自賴魯阿之手。另有兩件展出作品《五松圖》《秋江飲馬圖》為1933年,劉海粟第二次歐游“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的《五松圖》《秋江飲馬圖》,此兩件作品為1933年,劉海粟第二次歐游“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展出作品。
展覽還展出了吳昌碩、黃賓虹、蕭俊賢、劉海粟、潘天壽、鄭午昌、朱屺瞻、錢瘦鐵等名家作品,并梳理留日、留法教員和出自上海美專的女性藝術家。在上海美專教育改革專題研究的版塊中,館藏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李瑞清所作《李瑞清誡諸生手諭殘卷》,為首次展出。
展覽現場,上海美專留日教員表。
李瑞清所作《李瑞清誡諸生手諭殘卷》(首次展出)
展覽中還有幾件作品值得關注,比如在“上海大學美術科100周年紀念展”板塊,陳望道編著《美學概論》(民智書局1927年8月初版),講述了1922年10月,國共合作時期創建了上海大學的紅色基因,這一板塊還展示的洪野、陳抱一、吳夢非、楊秀濤、師集賢等師生的繪畫作品、歷史文獻以及上大美術科的珍貴史料,呈現上海大學美術科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華藝術大學等所形成的美術教育集群的關系。
陳望道《美學概論》,1926年,民智書局出版
上海大學全體教職員合影(1924年6月),前排左起:洪野(1)、陳抱一(2)、陳望道(3)
另1935年2月,劉海粟致葉恭綽實寄封(自英國倫敦至上海福開森路95號);陳抱一手稿“近代美術之趨歸如何?”(20世紀30年代);日本福山書店昭和十年出版的《塞尚畫冊》內有程十發題“屺瞻先生贈,十發。三十五年勝利后上海。”等手跡的展出可見畫家之間的交往,以及家國情懷。
展覽名家手跡部分,左下為劉海粟致葉恭綽實寄封
《塞尚畫冊》上有程十發題“屺瞻先生贈,十發。三十五年勝利后上海。”
展柜中的文獻,多展出的僅是封面,或其中一頁,難免遺憾。為此展廳辟出一塊數字化區域,觀眾點擊屏幕,便可觀看那些留存在歷史中的文獻。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鮑薇華表示,此次大展是劉海粟美術館和上海美術學院共享藏品和美術資源合作的成果,以對歷史的溯源構建城市文化的創新。
展覽現場,多媒體互動區。
注: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學、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辦,上海美術學院、劉海粟美術館承辦。展覽將持續至10月23日,展覽期間,將舉行“文脈之光——國際美術教育的中國坐標”“策源之力——上海美專與20世紀中國美術”“海上之會——上海大學與海派文脈”三場學術研討會。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